四川巴中移动模架厂家 雷盾护架:移动模架防雷接地设计的实践与规范​
来源:河南豫哲重型起重机有限公司  发布时间:2025-09-25

自移动模架成为高架桥梁核心施工设备以来,防雷接地设计便随雷害教训逐步完善。这套适配模架 “临时移动、高架作业、金属构架密集” 特性的防护体系,在二十余年实践中形成 “接闪引流 - 传导泄流 - 接地散流” 的技术逻辑 —— 规范设计的项目可将雷害风险降低 98%,而早期防护缺失曾导致设备损毁与人员伤亡事故。​

微信图片_20230525175850

防雷接地设计的紧迫性源于惨痛的安全教训,早期 “重施工轻防护” 的理念留下致命隐患。2010 年前,移动模架多被视为临时设施,防雷设计常被省略:某山区高铁项目模架未做接地处理,雷雨天气中布料机遭雷击,强大电流击穿液压系统电磁阀,导致模架突然停摆,工期延误 10 天。更严重的是 2018 年某跨江大桥事故,模架顶部避雷针与主体结构未有效连接,雷击时电流通过作业平台传导,造成 2 名操作人员触电受伤。这些事故推动行业认知转变:模架作为高架金属结构体,在开阔地带或山区峡谷易成为雷击目标,且其电气、液压系统对过电压极为敏感,必须建立完整防雷接地系统。​

接闪系统的设计核心是 “利用本体、精准覆盖”,适配模架可移动的特性。模架主体钢结构具备天然接闪优势,规范要求将主梁、支腿等金属构件作为接闪器,通过可靠连接形成闭合导电网络。花江峡谷大桥的移动模架施工中,项目团队将顶部护栏与主梁焊接连通,形成周长覆盖模架全断面的接闪带,同时在布料机顶端增设 1.2 米高避雷针,弥补局部高度不足的缺陷。早期简易做法常因连接疏漏失效:某项目仅依赖主梁自然接闪,但支腿与主梁间存在绝缘垫片,雷击时电流无法有效传导,导致模板局部烧蚀。如今规范明确要求,所有金属部件连接点需采用镀锌扁铁跨接,确保任意两点间电阻不超过 0.5 欧,这一标准在西成客专项目中得到严格执行,有效避免了接闪盲区。​

引下系统的关键在于 “传导通畅、避开敏感设备”,实现雷电流安全过渡。模架引下线多利用支腿钢结构,需重点处理螺栓连接部位的导电性:某城际铁路项目在支腿法兰盘处铺设导电衬垫,并用铜编织带跨接,确保雷电流不会因接触电阻过大产生火花。引下线路径需远离液压泵站、电气控制柜等设备,距离不小于 1.5 米,同时在路径上安装浪涌保护器。2015 年某项目因引下线紧贴液压油管布置,雷击时产生的感应过电压击穿油管密封件,导致液压油泄漏,后期通过重新规划引下线路径并加装屏蔽层解决问题。对于曲线段施工的可旋转模架,引下线需采用柔性铜绞线,适应模架角度调整,这一细节在济南东枢纽特大桥施工中被重点关注,避免了刚性引下线断裂风险。​

接地系统的设计需 “适配地质、快速拆装”,满足模架频繁移动的需求。临时接地极是核心装置,常见做法是采用 4 根 2.5 米长热镀锌角钢,按正方形布置打入地下,顶部用镀锌扁铁焊接成网,再通过铜缆与模架支腿连接。土壤条件直接影响接地效果:在砂土地区,某项目通过在接地极周围填充降阻剂,将接地电阻从 15 欧降至 8 欧,满足规范不大于 10 欧的要求;而在黏土地区,仅需 2 根接地极即可达标。模架每次过孔移动后,必须重新布设接地极并复测电阻,某高铁项目因省略复测步骤,在接地极松动后未及时处理,遭遇雷击时模架外壳带电,所幸漏电保护器跳闸未造成伤亡。租赁模架的接地系统更需严格核查,福建优之源模架公司明确要求,租赁设备出厂前必须检测接地连续性,确保施工现场可快速对接。​

设计管控的规范化进程伴随法规完善不断深化。2004 年《防雷减灾管理办法》将施工现场临时设施纳入强制防雷范围,要求模架防雷设计必须随专项方案同步审批。如今行业已形成 “方案审核 - 安装验收 - 定期检测” 的闭环:施工前设计需明确接闪范围、引下路径及接地方式,经气象部门认可的机构审核;安装后需实测接地电阻,不合格不得开工;每季度开展一次接地系统检查,雷雨季节加密至每月一次。但中小项目仍存漏洞:某县乡公路桥梁模架未按要求检测接地电阻,仅将接地线简单埋入土中,接地电阻达 25 欧,远超规范限值,经监管部门责令整改后方才达标。​

从早期 “被动承受” 到如今 “主动防护”,移动模架防雷接地设计的演进始终围绕安全需求展开。接闪系统筑牢第一道防线,引下系统搭建传导通道,接地系统实现风险消解。那些因设计疏漏导致的事故反复证明:防雷接地与模架安全的关系,本质是 “自然风险” 与 “工程防护” 的精准对抗,唯有让每一处设计都贴合模架特性与环境条件,才能抵御雷电威胁。

公司网址:www.zyaqqzj.com

咨询电话:17888502786

返回顶部
提供定制服务
多方位为您服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