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川广元移动模架厂家 从定制到量产:移动模架标准化与系列化的历史演进
来源:河南豫哲重型起重机有限公司  发布时间:2025-09-23

移动模架技术的发展历程中,从早期 “一桥一设计” 的定制化模式,到现代标准化、系列化的批量应用,不仅是技术成熟的标志,更是工程需求与施工效率博弈的必然结果。这一演变过程并非一蹴而就,而是通过标志性工程的实践积累,逐步实现结构模块的通用化、性能参数的系列化和施工工艺的标准化,在德国战后重建的探索与中国高铁建设的规模化需求中,完成了从分散创新到系统集成的历史跨越。​

芜湖钢箱梁工程

20 世纪 50 至 80 年代的欧洲桥梁重建时期,移动模架处于定制化探索阶段,每座桥梁的施工设备都带有鲜明的项目独特性。1959 年德国卡钦汉桥首次采用三角形桁架主梁移动模架,其 30 米跨度的承重结构由专用型钢焊接而成,节点连接方式为该桥专属设计,无法直接应用于其他项目。1969 年阿姆辛克立交桥的双桁架模架虽引入液压驱动,但桁架高度、腹杆间距等核心参数仍针对 40 米跨度单独优化,导致设备转场复用率不足 30%。这种定制化模式源于技术探索初期的经验不足,也受限于战后钢材短缺的现实条件,虽解决了特定桥梁的施工难题,却存在制造成本高、生产周期长、维护不便等固有缺陷,单套设备的钢材消耗较后来的标准化设计高出 40% 以上。​

20 世纪 90 年代至 21 世纪初,中国桥梁建设的规模化需求推动了移动模架的标准化转型。1991 年厦门高集海峡大桥引进的瑞士 LOSINGER 设备虽性能先进,但定制化设计导致单套造价高达千万元,且维修需依赖原厂技术支持。这一困境直接催生了本土化改良,1998 年厦门海仓大桥采用的国产 1000t/42m 模架首次尝试模块化设计,将主梁、模板等核心部件划分为通用模块与专用模块,通过螺栓连接实现快速组装,使设备转场调整时间从进口设备的 20 天缩短至 7 天。2004 年南京长江第三大桥的 MSS1600-52-58 型模架进一步确立标准化架构,其双桁架主梁的腹杆间距、支腿支撑形式等关键参数形成统一标准,相关工艺于 2009 年被评定为国家二级工法,标志着移动模架从仿制走向自主标准化之路。​

21 世纪 10 年代后,高铁建设的规模化需求推动移动模架进入系列化发展阶段,形成覆盖不同跨度和荷载需求的产品体系。中铁集团研发的 MZ 系列模架通过核心参数的梯度设置,构建起完整产品谱系:MZ40/1300 型针对 40 米跨度设计,自重 490 吨却能承载 1300 吨荷载,重荷比达到 1:3 的行业领先水平;而用于福厦高铁湄洲湾跨海大桥的 40.6 米模架,则在标准化基础上优化了抗风抗震设计,通过钢箱主梁的模块化拼接,适应海域施工的特殊环境。这种系列化布局使设备复用率提升至 80% 以上,单跨施工周期稳定控制在 20 天左右,较早期定制化设备效率提升近一倍。丹拉高速公路磴口黄河桥采用的 1200t/50m 简易式模架,更是通过标准化模块的灵活组合,较定制化方案减少 30% 的设备投入,验证了系列化设计的经济性优势。​

从技术演进的内在逻辑看,标准化与系列化的本质是通过工程实践提炼共性需求,实现技术经验的系统化沉淀。南京长江三桥的实践确立了 “双桁架主梁 + 液压驱动” 的标准化结构范式,MZ 系列模架则通过参数梯度设置形成系列化覆盖,而湄洲湾大桥的创新则验证了标准化基础上的适应性调整机制。这种 “通用模块 + 专用调整” 的技术路线,既保留了定制化的灵活性,又发挥了标准化的规模效益,使移动模架从特殊工程的专用设备,发展为适应各类桥梁施工的通用装备体系。正如 MZ40/1300 型模架通过梁模合一的标准化设计节省 200 吨钢材的实践所证明的,标准化与系列化不是技术创新的束缚,而是更高层次的系统集成创新。

公司网址:www.zyaqqzj.com

咨询电话:17888502786

返回顶部
提供定制服务
多方位为您服务